3月19日,中国船东协会副会长高彦明向本报记者透露,备受关注的船舶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已经进入沟通协调阶段。
由于此次振兴涉及到船运、造船、拆船等环节,不同利益的代表方都希望政策对自己的倾斜会多一些,截至目前,几方仍未形成共识。
不过,作为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的参与者,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1所所长金冬寒指出,“调整结构、加强研发、提高国产配套”将成为此番船舶工业的振兴目标。
“一哄而上,不重视研发、创新。”金冬寒说,“即便没有金融危机,整个产业也存在很大问题”,此次调整,中国船企苦练内功尤为重要。
《21世纪》:振兴规划出来了,您觉得细则应该针对什么方面?
金冬寒:振兴规划我们都参与了,但细则什么时候出来还不知道。振兴规划很明确,就是提高配套的国产化率,大概80%。目前国产船舶配套国产化不到50%,其他都是进口。
现在配套都是国际品牌,我们是以许可证方式生产,别人掌握品牌,掌握研发、售后服务两块附加价值高的环节,我们只是生产、制造。
即使只做加工制造,我们配套生产的产能也不足。就拿内燃机来说,小的机器我们可以生产,比如3000千瓦以下,现在差不多达到供求平衡了;但是大的,3000千瓦以上,包括8000千瓦、1万千瓦、四冲程发动机等,产能在当前不够。
中国的造船行业即使没有金融危机,也有很多问题。比如说泡沫化发展。有些需求其实是虚的。当时有一种情况,发动机一机难求。能不能造船就看你有没有机,所以当时有些企业船还没接到呢,就先去定机。这是市场的一个误导,是泡沫,炒机。
整个的产业链发展的不太协调。特别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,实际上也有地方保护的原因,没有为国家把好关,以致我们的产业政策、规划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。
《21世纪》:企业为何在研发上多投资?本土研发能力强的是不是只有两大造船集团?国家有没有政策支持?
金冬寒:相对于世界市场,两大集团的研发水平还不够高。这个行业不是和自己人竞争,而是和全球500强竞争。
虽然造船在往中国转移,但是配套,各国都把着不放,因为它的附加值比较高。欧洲现在只造油轮了,普通船舶是赔钱的。造船从欧洲转移到日本,又转移到韩国,现在又往中国在转,但是欧洲、日本、韩国却把配套抓在手里,他们的配套国产化率达到了90%以上。
前两年订单好,所以企业来不及研发,也不需要研发,他只要接单生产马上就来钱了。但是现在,有远见的老板会重视。产能过剩了,要竞争的话,就要看你的产品是不是先进。能不能挣到钱,就看你成本控制,生产管理。人家一年就造出来了,你要一年半,自然订单就会交给别人。
而且竞争中很容易打价格战,这个弄不好就有质量问题。我们不希望看到所有的企业都只想着压低成本,这对整个行业的伤害是很大的大家都不会拿更多的钱去研发了,行业就会永远发展不下去。
国家其实有一些优惠政策,就是你要搞研发,可以抵企业所得税的150%,很多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来搞研发。比如你研发费1000万,国家再给你借500万,本来这500万应该交个人所得税,就是说这500万的税收就减免了。实际上,这就是税前减免,是所有相关政策中含金量最高的。
《21世纪》:振兴规划提到了买方信贷,这个对行业振兴的作用有多大?
金冬寒:对,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没有船东订单,造船业也发展不起来。所以对航运企业要给一定的政策,要让他们扩大自己的船队。
我们国家的油80%是靠外国的船队来运,为什么不自己运?要使我们的船队更有竞争力。
航运涉及到国家战略,现在中国是大进大出,资源从国外进口,原油有一半是依赖进口的。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庞大的运力,这涉及到国家战略。
虽然我们看不到何时能回暖,但是各大船厂目前还不是很担心,因为手里还有两年的订单。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,我们要防止恶意弃单,所以订单一定要做好、不能延期,船东就没有理由弃船。否则,他挑出你的毛病,打起官司来他们肯定会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