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浙江网5月24日电 引航员,一个外界非常陌生的职业,但却是各国与世界交往的关键窗口。外轮进入中国水域,迎接他们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引航员;外轮离开,送走他们的最后一个中国人也是引航员。
长江引航中心南通引航站的高级引航员姚泽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目前,他已引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艘次的船舶,安全航行于航道复杂、船舶密度大的长江江苏段,引航里程达60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15圈。这位创造24年“零事故、零投诉”佳绩的引航员,被业内誉为“长江水神”。
长江黄金水道江苏段,是世界上通航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,日均船舶流量超过2600艘次,部分航段最高峰可达5000多艘次。大型海轮航行在弯曲狭窄的航段,周围大小船舶如过江之鲫,常常险象环生。如果没有长江引航员精湛的引航技术,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。
1985年,毕业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(现武汉理工大学)的姚泽炎,开始担任引航员。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,往返长江航道的外轮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大,引航难度也越来越高。“引航过程中舵失灵的、机器出现故障的、辅机熄火的、全船失电的,各种情况我都碰到过。”这些险情被姚泽炎一一排除。
2008年9月30日,姚泽炎成功排除了一次险情。当天,他为8万吨的马绍尔籍“玛林”轮引航出港。“玛林”号已有21年船龄,3个月前主机大修后还没有进行长时间试车,而主机两天前又发生故障。姚泽炎预感到隐患可能还没有暴露出来,但船长非常自信:“我的主机处于良好状态,绝对没有任何问题。”
“玛林”号航行至长江“20号灯浮”时,主机转速表已从全速自动下降为最慢车转速。姚泽炎意识到主机可能出现问题,船舶即将失控。此时船位距苏通大桥水域仅3海里,顺水航速高达12节(约每小时22公里),且前面就是汽渡区,船的右首是大量下行的小型黄砂船。如果船舶继续航行,苏通大桥极有可能瞬间被撞损。
根据平时对航道水深的经验,姚泽炎知道虽然此处航宽仅500米,8万吨油轮在航道中无法调头,但航道外还有400米可航水域可供应急。在机舱人员同意后,姚泽炎操纵船舶,要求船方显示失控信号并提醒其他船舶避让,要求护航拖轮迅速到船首带缆协助,终于在距离浅滩200米处调头完毕。“玛林”号在距苏通大桥不远处惊险地划过一道弧线,3艘黄砂船几乎贴着大船尾划过。
此时,主机彻底熄火,船舶像脱缰野马冲向浅滩。姚泽炎再次果断命令船长迅速抛锚控制速度,“玛林”号拖着锚终于在浅滩前50米停了下来,船上的外籍船员被刚才发生的一幕惊出一身冷汗。船长内疚地握着姚泽炎的手:“你用智慧和勇气帮我们躲避了一场船毁人亡的灾难!”
24年来,姚泽炎凭借着娴熟的引航技术和过人的胆识,20多次将失控船化险为夷。在许多熟悉的外国船长眼中,“姚上了船,就是船上请来了‘幸运之神’。”
姚泽炎确实足够幸运。1999年3月11日下午1时许,姚泽炎准备引航液化气船“远吉”轮出港,不料码头工人违章电焊时将电焊火花坠入浮有油污的江面引起大火。火苗从“远吉”轮船首烧至船尾,有几根缆绳当即被烧断,火势正顺着缆绳向船上蔓延而来。
液化气船一旦爆炸,后果不堪设想,不仅船毁人亡,华东最大的化工基地--江海港区也将是一片火海。“大家不要慌张,听我口令,水手一边灭火一边把所有缆绳解掉!”姚泽炎的镇定平静了船员们躁动的心情:“左舵十”、“微速进”、“正舵”……一切操作都有条不紊地按指令行事。
由于姚泽炎的沉着和高超的技术,及时将船引到安全水域,使“远吉”轮转危为安,挽救了船员和码头人员的生命,也保住了整个江海港区,避免了一场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。
第一次上外轮引航时,姚泽炎在高大的希腊船长面前显得有些胆怯。如今,姚泽炎已经担任过6000多艘各类轮船的“临时船长”,面对各种险情,他均一一化解,支撑着他的是对引航技术不懈的钻研和实践。
24年来他所做的引航日记,堆起来有一米多高,日记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,还有各类手绘图,详细标注着航道、水文、气象、各类船舶操作性能等航行数据。“航道在变、船型在变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为化解下一次险情做好充分的准备。”姚泽炎说:“把世界引进中国、把中国引向世界,是引航员光荣而神圣的工作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(记者 朱旭东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