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千市民自发前往迎接,更有市民追看潜艇差点落江
本报讯(记者 郭婷婷 通讯员 刘迎军)历时19天,航行3400公里,闯过台风,涉过长江18个险滩,昨日下午3时45分,303潜艇终于缓缓驶入武汉港,出现在翘首期盼的江城人民面前。
从昨日中午开始,不少市民就自发到江滩上守候,盼着一睹这艘我国自行设计、制造的第一代潜艇的“身姿”。据粗略统计,迎接303潜艇的市民约有数千人。
汽笛响起,市民挥手欢呼
303潜艇比原定的时间来得稍晚些。昨日下午3时左右,潜艇缓缓穿过武汉长江二桥,江滩上焦急守候的市民听到汽笛声后,纷纷挥手欢呼。
下午3时45分,在军乐声中,拖船顺利靠岸,官兵在甲板上列队,粉刷一新的303潜艇上悬挂着“向江城人民致敬”的横幅。
“303潜艇的到来,为我们的教学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。”前来迎接的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魏刚激动地说:“303潜艇服役25年,航行2万多海里,为海军作过重大贡献。现在还将发挥余热,承担对海军学院的教学任务。”
保证安全,“双保险”护送
此次负责拖运303潜艇的是武汉港务集团港申公司下属的汉港1004拖船。港申公司总经理吴传忠介绍,3日,303潜艇到了上海吴淞口,公司派出13人专门从武汉赶到上海接艇。为保证安全运送,他们预备了“双保险”,为拖船配备了两名船长,两名轮机长,“他们都是有丰富经验的船员,且都有过潜艇拖运经验。”另外,海工大也专门派出舰长对拖船进行技术指导。
吴传忠说,为保障安全,他们昼夜兼程,中间没有停靠。为防止运送过程中出现碰撞,他们定做了专门的靠把,缆绳外面也专门包上了帆布。由于潜艇吃水很深,在水下部分超过5米,远高于普通船只,他们还专门聘请了航道引水员指导航路。由于准备得力,进入长江航道后没有出现任何意外。
闯台风圈,潜艇不幸负“伤”
303潜艇靠岸后,细心的市民发现艇艏的位置有一块破损。负责潜艇押送的海工大装备处参谋张金辉心疼地说:“这是在台风中撞坏的。”
张金辉说,303潜艇在运回前,还进厂进行了全面大修。9月22日,他们从三亚出发时,刚好遇上低气压进入了台风圈,除了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风稍小以外,其余几天都是8级以上大风,海上掀起的浪有将近10米高。此次运送303潜艇在海上和江上采取的是不同的拖运姿势。在江面上,是采取的绑拖,即把潜艇绑在拖运船只的侧边。而在海上采取的是纵拖,即把潜艇附在船后拉回。
“用纵拖就是为了防止海风太大,船体碰撞损伤。”可即便如此,303艇舰艏的导流板还是被台风吹掉了,“出厂时还是很漂亮的,真是可惜了。”
◇潜艇内部揭秘
“凡是能住人的地方,都要塞进一张床”
大多数市民从未见过潜艇,潜艇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?市民们都感到很好奇。为了保证运输安全,此次303艇运回时,舱口被焊死,我们无缘得见内部设施,但张金辉参谋向大家介绍了潜艇的内部情况。
“潜艇内部空间非常小,一般仓的高度只有2米来高。除了过道以外,两边都布满了管线设备。由于地方有限,7个舱内凡是能住人的地方,都要塞进一张床。” 张金辉说,艇上的床不到半米宽,上下铺高度也只有60公分,人睡进去很难伸直。
艇上的小厨房面积约有一平方米,配有四个锅,只能容一个人转身。由于条件限制,士兵只能吃烤和煮的食物,不能炒炸,不然油烟无法排出。
潜艇上的厕所有两种,一种水上的,一种水下的,水上的厕所是直接排入海中;水下的厕所是将排泄物收集后,通过高压控制器压到海里。
本报记者 郭婷婷
◇特写
追看潜艇,市民差点落江
本报讯(记者 柯美杰)昨日下午1时许,汉口江滩的人渐渐多起来,他们大部分都是为观看303潜艇而来,哪怕中途下起了小雨,江滩上也几乎无人离开。潜艇抵达汉口江滩后,更有市民因追看潜艇,差点落进长江。
二桥冷清江滩火热
西安舰抵达武汉时,众多市民都在长江二桥上观看。但昨日303潜艇到达长江二桥时,几乎没有一个市民在桥上观看。不过在汉口江滩,却是另一番景象,数千名市民早早在此等候着,更有部分市民拿起望远镜对着潜艇来的方向看个不停。
69岁的曾爷爷说:“这次跟2007年西安舰到达武汉时不能比,那次看的人很多,可真是人山人海。”曾爷爷当过兵,退役后一直在长江轮船上工作,“我工作几十年一直在跟水打交道,但从来没看过潜艇,今天可是头一次。”
等待中,因害怕与303潜艇擦肩而过,他显得焦虑不安,还不时从江滩走到武汉港花鸟市场观看,他说:“我都来回走了四趟了。”
追看潜艇连摔了两跤
随着潜艇慢慢向武汉港21号码头处靠近,江边的人群也跟随着向武汉港码头方向移动,近30名市民一直追到了武汉港22号码头栈道的下方江边。
有一名市民更是因为靠得太近,险些掉进了江中。这位市民说:“我继续往武汉港码头走时,踩在软泥上面了,连摔了两跤,幸好旁边一位热心人拉了我一把,否则我就掉进江里了。”
◇寻艇记
雾里寻艇千百度 蓦然回首在江中
303潜艇将于昨日抵达武汉港码头的具体消息一直未披露,武汉所有媒体均没能觅得303潜艇的踪影。昨日上午一大早,我们一行前往青山、阳逻等多处寻找,历时4小时,中午12时许,终于在离阳逻大桥约2公里处的王家屋锚地(供船舶安全停泊、避风、海关边防检查、检疫、装卸货物和进行过驳编组作业的水域)发现了303潜艇的“身影”。
早晨8时许,我们从报社出发,9时左右抵达青山中石化码头处,但昨日雾比较大,能见度比较低,根本看不清江中是否有船只。
在继续向下游寻找的过程中,得知303潜艇已经停在了阳逻大桥附近的63号锚地。于是我们赶往阳逻大桥青山方向处,在桥下面沿着大桥步行15分钟,终于靠近江边,但仍未在江中发现303潜艇的影子。沿江而下走了40分钟,虽不时能看到一些轮船,但都与潜艇无关。随后又在阳逻一废弃码头及阳逻轮渡附近寻找,都未看到潜艇“身影”。
时间已指向11时10分,但我们仍未能与303潜艇相见。
303潜艇“躲”到哪去了呢?11时35分,我们在江边发现了一个船只密集停泊处,虽未找到303潜艇,但感到此处有了点锚地的感觉。
11时40分,沿着一条沙土路向江边靠近,并沿途向附近的市民打听,大概10分钟后,记者到了王家屋锚地,询问了几位市民,但仍未得到任何消息。
就在我们沮丧时,摄影记者看到离岸边约500米处的江上有一面国旗在飘扬。直觉告诉我们,303潜艇应该就在那里。
花了100元钱,我们租了一艘民用小轮船,小轮船行驶了5分钟后,“向江城人民致敬”的横幅出现在眼前,我们欢呼了起来:“终于找到了。”
看到我们的高兴样,轮船老板说:“昨天路过这里的时候,还没看到横幅呢,就没当回事。肯定是今天早上才挂起来的,要不我们早就知道是潜艇在这里了。”
12时15分左右,303潜艇随拖船逆流而上,缓缓驶向武汉港码头。
本报记者 柯美杰 |